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教育】倾听武大,三校共谋通识新发展——记潘迎春教授武大通识教育建设分享会

时间:2021-07-01 浏览量: 作者:

人间三月芳菲始,最是一年好时节!近日,为提升转设后三校通识教育质量,借鉴国内知名高校通识教育优秀经验,培育师资队伍,移通学院通识教学部邀请到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团队首席专家潘迎春教授来校开展讲座。3月31日下午4时,在爱莲书院多功能影像厅,潘教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通识教学部、远景学院的全体教师,以及远在千里之外的兄弟院校——晋中信息学院与泰山科技学院的通识老师们作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建设分享会。

此次分享,潘迎春教授以“大学通识理念与武大通识教育的改革创新”为题,为我们带来一场通识教育理念的盛宴。首先,潘教授介绍了美国各大高校的通识发展历程与特色,讲到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注重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其间不乏有很多著名的大学皆采用书院制的方式,与移通书院制有很多的相似性;接着讲到英国通识教育注重专业和通识共同培养。潘教授提到通识教育虽然在中国是个舶来品,但与我国古代的很多理念不谋而合,直到21世纪初“通识教育”这一概念才得到华人的普遍认同。

武大的通识改革历时久远,历经1.0、2.0、3.0三次改革,目前3.0正在实施中,包含四大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为获取更多的经验,潘教授及其团队做了充分的校外调研与校内调研。校外调研重在学习国内外高校的通识理念与课程设置等;校内调研旨在转变大众对通识教育认识的三大误区:即通识教育等同于通识课;通识教育是普及性的入门教育;通识教育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的。改革方案在借鉴各大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加之校内的各方努力后逐步成形。武大通识改革主要围绕几点来展开,1、构建通识文化大观念,以教育大讲堂和教育研讨会为主;2、重构精品课程;3、大班教学与小班研讨的方式相结合,同时开启通识新模式,如:设置历史情景剧等,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的达到通识教育的效果。

潘教授提到3.0在实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困境,如:选课系统与选课难,课程设置及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单一化等问题。为改变此困境,潘教授及其团队及时提出了改进措施:在全校师生中进行通识教育,改变传统的重专业、轻通识的观念;加强通识建设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学院对通识课的管理作用;改革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武大通识教育在校内、校外皆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已然成为了武大招生的一大亮点。

分享结束后,进入交流环节。移通学院通识教学部李博文老师从新文科视野下多学科交叉层面提出疑惑。潘教授回应:在教授学生跨学科学习方法之前,教师应当走在前列,以自身思维影响学生;跨学科思维的传递也可以尝试人文经典的导读;除此之外,要学会合理利用团队的力量,集大家之所长,形成相应的教材或讲义,才可促使课堂效果达到最大化。移通学院通识教学部岳媛老师就课堂管理方面提出自己的困惑。潘教授回应: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需采取适当的课堂管理方式,尽可能的关注所有学生;另外,需要注意课堂环节的设置,增加抬头率,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以此来活跃课堂;当然,教师的着装与仪态也需注重。

晋中信息学院的老师问及潘教授武大通识团队教师的培训细则。潘教授提到:武大通识教师的选拔有一个严格的筛选过程,相应的教师需有小班教学经验,且在学生反馈中反响较好者才可以参与筛选。泰山科技学院的老师从通识课考核与成绩占比层面提出问题,潘老师回应到不同教师考核方式和占比皆有所不同,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潘教授自身课堂为例,教师提前设定一个特定的场景、人物与时间等,让学生回溯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书写历史,或者让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写一篇与经典人物之间的对话,不用拘泥于传统试卷考核的方式,可以适度采用一些活跃的考核方式,或许效果会更佳。

接近两个半小时的分享会圆满落幕,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也希望有机会走进武大的通识课堂,学习通识教学的优秀经验与模式。



撰稿:单旭燕

摄图:李璐琳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