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珠烨,中共预备党员,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2022级数字经济6班学生,綦江校区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学生宣传委员、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团总支学生副书记、2022级数字经济专业辅导员助理。获2023-2024学年完满教育星耀奖学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智慧商务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国赛二等奖、2023年度綦江区“最美志愿者”等40余项荣誉。

把零碎时间“种”出花来
面对多重身份的“时间迷宫”,活动时间冲突无法避免,除了老师们的帮助和理解外,她的秘密藏在便利贴上记着待办事项,手机备忘录存着活动策划模板。午休间隙能改好一份活动新闻稿,课间10分钟也能完善一份活动策划案。70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是她从无数个“10分钟”里挤出来的。“做志愿不是牺牲时间,是把零碎时间变成有意义的事。


给每场活动“浇水”
从方案策划到落地执行,她像照顾幼苗一样对待每场志愿活动。她带团队在敬老院举办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点亮老人生活;组织“返家乡”时,核对学院400余份志愿者的材料、数据;打造少年儿童关爱行动“伴‘青’而行,数护管途”管道保护项目,将安全保护知识种进500余名孩子心田。200余场活动背后,是100+新闻稿的反复打磨、100+活动策划的迭代升级,和无数个见证星辰的深夜。


让温暖“长”出根系
有人觉得志愿服务是“一阵风”,她却坚持“要扎根”。两季“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服务800余人,涵盖政务实践、乡村振兴、公益服务等多个领域。2024年暑假,带领三下乡团队深入綦江区红岩村,通过助农直播、环保行动等多元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并先后被学习强国、三下乡网、重庆市綦江区共青团等10余家外媒平台报道,让志愿服务的根系在乡土深处蔓延。



荣誉是“开过的花”,不是终点
47张奖状铺开能占满整张会议桌,但她最珍惜的“勋章”藏在手机相册里:敬老院院长发来的致谢信、小朋友在志愿活动中洋溢的笑脸。如今,作为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她又带着新计划出发——让志愿服务发更大的光,把专业所学揉进志愿服务。“如果每个人都在力所能及的地方种颗种子,缝隙里也能长出春天。”


在志愿服务的故事里,没有宏大的奇迹,只有700小时俯身耕耘的笃定。她说:“春天不是等来的,是靠无数双手在缝隙里种出来的。”而她,正用持续的行动证明:当善意遇见坚持,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能生长出不可思议的绿意。
撰稿:袁珠烨
摄图:袁珠烨
编辑:袁珠烨
初审:秦丽君
复审:秦丽君
终核:姜馨怡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供稿
校团委志愿服务中心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