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能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通识课程的学习热情,11月21日下午通识教学部杜望、徐鏖、毛致远老师在横山书院带领学生就“批判性思维锻炼”和“西方优越论辨析”两个主题展开了一次头脑风暴活动。

活动伊始,徐鏖老师向学生介绍批判性思维的含义。他总结《独立思考》一书,说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通过一定标准和方法改善思维合理性与反思性的思维过程。它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其核心在于培养一种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严谨求真的思维方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问题和挑战。
从哲学视角来看,批判性思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在现代,美国教育家、哲学家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推广,认为它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来源后,杜望老师通过一系列趣味练习来帮助学生实际体验批判性思维的奥妙,如“一头牛一千千克,一座桥只承重九百千克,如何让牛过桥?”,“树上十只鸟,猎人用枪打掉一只,树上还有多少只?”等等。学生在一次次问答中激烈思考,大胆提出自己想法。起初,学生只能做出诸如“九只”、“一只都没有”等单纯回答,经杜老师介绍“寻找隐藏前提”“发掘命题联系”等方法后,学生逐渐学会对既有问题再次提问,开始思考“鸟的听觉”“枪声分贝”“一石二鸟”等更多可能。

第二场活动由毛致远老师主持。毛老师从历史角度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辨析近年来历史学领域出现的“西方优越论”这一说法。他与学生共读书籍《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第十章内容,并结合黑奴贸易、印第安人大规模减少等具体史实以揭示西方所谓“文明优越性”的真实面目。在师生交流环节,有同学提问西方“丛林法则”作为当下国际社会发展脉络的可行性问题。毛老师从“儒家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当下热点国际事件,纠正了同学偏颇的看法。最后,学生纷纷表示,和平崛起才是大国发展的正确道路。

本次活动是“思维实验室”首次入驻“綦阅工坊”项目,依托我校书院制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探索空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博雅协会和横山书院的合作,共同创新和完善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在校师生带来更好的活动体验。
图文:杜望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