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认知、沟通与表达、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2024年11月29日下午2点,在綦江校区贤者楼131多功能报告厅顺利举行“博雅杯”第三届通识素养大赛决赛。双校区大通识各部门领导、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260余人莅临本次决赛现场。

多才多艺,创新无限
通识教育作为我校“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课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养。本次“博雅杯”通识素养大赛,正是为了让同学们将知识转化为综合素养和能力,在思考与实践中提升自我。大赛前期,评委组共收到来自全校通识课程的各类优秀作品共892份,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共有14位参赛选手成功进入现场决赛,这些作品涵盖文学写作类、综合类、创意表达类等多个类别,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多才多艺和创新思维。

激烈角逐,精彩纷呈
决赛现场分为5分钟作品展示和2分钟现场答辩环节,评委根据学生情况现场打分。决赛邀请到通识教学部主任、远景学院执行院长皮若兰,创意写作学院院长苏瓷瓷,通识教学部副主任李娇、张艳,瀛溪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卢柯毓,远景学院学工办主任游荟平,綦江校区剧本杀学院负责人陈雪梅,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教师彭浩,钓鱼城科幻学院教师吴舒,合川校区剧本杀学院教师刘治君,电影评论中心教师谭雪11位老师担任评委。

在这场精彩纷呈的比赛中,每位参赛选手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通过作品展示出自己的通识综合素养。4号选手的作品《文化之桥:汉族女孩的土家文化探索》,用镜头展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的独特文化;8号选手作品为《非遗传承对话:永城吹打》,通过实物展示唢呐,并结合历史背景讲解,让我们对永城吹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11号选手介绍了作品《华彩新韵·点翠凤冠》,通过对点翠工艺细致入微地介绍,激发了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热情。现场答辩环节更是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每位参赛者面对随机抽取的题目进行现场答辩,无论是对经典电影的赏析还是热点话题的思考,都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出色的临场反应能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及通识综合素养和能力。

中场雅韵,古筝独奏
中场休息,由第四届“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获奖者刘宇廷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古筝独奏。刘宇廷同学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演绎,为紧张的比赛增添了一丝轻松和雅致。她的演奏不仅展现了传统音乐的魅力,也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为观众带来了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点评与展望
精彩的作品展示与答辩环节结束后,皮若兰主任进行了点评。她首先对各位参赛同学、到场评委以及幕后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强调通识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本次比赛展示了大家的思考与成长,也是教学质量的一种体现。大多数同学受到通识课堂启发,把生活感悟与历史文化融入作品,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传播有着强烈的兴趣。其次,皮若兰主任对比赛作品进行点评,本次决赛中视频类作品的比例有所提升,但也鼓励大家创作文字类作品,因为文字的力量和质量同样重要。第三,皮若兰主任给出建议,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要深入思考,避免泛泛而谈;要培养有效表达作品的能力,不断打磨作品,更好地提升作品质量。希望大家在未来能够做得更好,并期待在下届比赛中看到大家赛出更高的水准。

荣誉时刻,圆满落幕
经过激烈的角逐,本次大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六名、二等奖八名、三等奖十五名。评委们上台为获奖选手一一颁奖,现场掌声雷动。至此,“博雅杯”第三届通识素养大赛圆满落幕。



本次大赛不仅展示了同学们的才华和创意,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未来,我们将持续贯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化通识教育的实践,致力于培育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感谢所有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感谢评委们的辛勤付出,感谢幕后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博雅杯”通识素养大赛的到来!
图:博雅协会,王诗源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