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教育】法理破壁:从弑亲案探寻法律与社会的千年对话——记《法律与社会》双师授课

时间:2025-03-24 浏览量: 作者:

3月13日晚,在綦江校区行者楼507教室,《法律与社会》课程首次以双师协同模式开课。法学教师周男与世界史教师胥云龙共同主讲,通过法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对话,围绕“法律体系与社会变迁”主题展开教学,引导大一新生在经典案例与历史脉络中理解法理逻辑。

以案入法:一桩震撼人心的弑亲案

课堂的序幕,在一个震撼人心的案件中拉开。主人公键山昌子,14岁时被父亲侵犯并怀孕,绝望之下,她亲手终结了父亲的生命。然而,迎接她的不是同情,而是日本刑法第200条“尊属杀人罪”的起诉。这一罪名规定,弑亲者必须被判死刑或无期徒刑,法条的森然冰冷,与案件的极端现实形成了强烈冲突。

“如果你同情昌子的遭遇,你会如何为她辩护?”课堂上的问题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主张正当防卫,有人认为精神状态应被考虑,有人提出该法条可以与平等原则相冲突。此时,周男老师从法律角度抽丝剥茧,带领大家分析刑法原则、审判程序,以及法条在现代司法体系中的定位。

法律并非凭空而生,每一条法条的背后,都映射着社会的影子。这时,胥云龙老师走上讲台,追本溯源,引领同学们穿越历史迷雾,探寻为何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会有这样一条法律。

历史回溯:当法律镌刻进社会基因

“在古代日本,弑亲与弑君为何并列为最重的罪行?”胥云龙老师抛出的问题,让课堂思考的深度再次跃升。他从“天地君亲师”的儒家观念讲起,剖析日本为何在明治维新后仍保留宗族伦理,为何“法律不仅是统治的工具,更是文化的缩影”。

原来,在东亚传统社会,家族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弑亲被视为撼动伦理根基的行为,甚至与弑君同罪。而二战后,随着麦克阿瑟推动日本法制改革,“弑君”因违背人人平等原则被废除,但“尊属杀人罪”却因社会风气和传统压力而被保留,直至键山昌子案成为撬动法律变革的关键一击。

这不仅是一堂法律课,更是一堂社会变迁的课。法理与历史的交锋,让法律不再只是冰冷条文,而是镌刻在人类文明演进长河中的深刻印记。

思辨交锋:当法律遇上人性

“法律是公平的化身,还是权力的延续?”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还是现实悲剧的推手?”

当昌子案的三次审判过程被逐层剖析,同学们的情感、理性与批判思维被不断推向高峰。为什么昌子没有逃跑和报警?刑事诉讼的框架如何决定她的命运?刑法第200条最终因何被认定无效?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是法律知识的学习,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拷问。

课堂上,胥云龙老师适时代入学生的思考角度,提出挑战性问题,让法律的严谨与历史的纵深不断交锋,让同学们在碰撞中拓展视野,在探究中深化理解。当课程进入尾声,讨论的热度却丝毫不减,有同学依然在回忆案件的细节,试图推导出更多可能的司法走向。

思维风暴,跨学科的智慧碰撞

这不仅仅是一堂法律课,它是一场跨学科的思想盛宴。法律与历史交相辉映,理性与情感激烈交锋,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思辨的主角。

《法律与社会》通识课的首场授课,为未来课程定下了高标准、高互动、高思辨的基调。法律的冷峻,因社会历史的注解变得生动;历史的沧桑,因法律现实的映照更加深刻。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这样的思维碰撞将继续发生,为学生打开法律与社会之间更加广阔的世界。



图文:周男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