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通识教学部张红老师与刘静宜老师在行者楼507教室开展了一次《科幻与想象力》课程的双师授课。本次授课以“末日之际:人性博弈与哲学反思”为主题,将末日科幻中的人性抉择与经济学中的博弈巧妙结合,带领学生从不同视角感受末日世界的残酷与较量,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理性抉择与伦理道德的深入思考。

末日来临前:科幻作品引哲思
课程初始,张红老师借“末日怎样降临”导入话题,学生依自身经历畅言末日情形。接着张红老师展示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图片,总结末日成因后追问设想末日的原因,并从宗教、科学、历史角度剖析,引导学生初步探寻末日背后有关人性与道德的矛盾。结合学生所接触过的末日题材作品,回顾《疯狂的麦克斯4》,体会末日求生与人性挣扎;展示《流浪地球》,探寻末日希望之光;介绍《雪国列车》,思索末日人性冲突与社会矛盾。使学生在末日情境的多元作品解读中,逐步深化对末日主题的哲学思考与感悟。
末日进行时:情境博弈悟抉择
课程中期,张红老师播放《末日哲学家》思想实验片段,开启课堂情景教学。在假设的末日情景下,学生分组抽签获取身份,但仅半数能够进入避难所,学生需围绕抽签获得的身份进行争取进入避难所的演讲,最后由班级共同投票进行抉择。

刘静宜老师结合学生在思想实验中展现的各种反抗、合作的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在末日是否也存在各种抉择,从而引出博弈话题。沿用模拟实验的场景,开展“平分还是独吞”的小游戏,邀请学生上台决策,在游戏中体验博弈,分享感悟。随后在刘静宜老师的引领下总结出博弈三要素,在对博弈有初步认知后,学生们积极分享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博弈。通过讲述经典博弈——囚徒困境,抛出疑问让所有学生参与投票选择,剖析在非零和博弈中合作与背叛的选择。
通过再一次开展升级版“平分还是独吞”小游戏,引导学生思考非零和博弈的结局,在多次不合作博弈之后,人们会逐渐倾向于选择合作博弈,从而映射现实博弈中的“好人”,是总是选择合作,选择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参与者。

最后刘静宜老师以《流浪地球》为例,指出人类面临末日时仍然会在矛盾中、利益中寻求合作与平衡,告诫同学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保持理性,追求个人与集体利益最大化且均衡的选择。
学生在末日情境模拟与深度探讨中,收获关于抉择、博弈及合作的深刻启示与思考感悟,为其价值观与思维模式注入新内涵与导向。
末日灾难后:人性冲突寻平衡
课程尾声,张红老师紧接话题,结合避难所的最终投票结果以及经典的电车难题,引导学生思索不同选择背后的伦理原则,感受理性与感性的冲突。讲解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义务论与后果论、功利主义等伦理学原理,使学生意识到末日中寻求合作共赢的必要性。
结合课堂思想实验,张红老师总结道,末日设想是科幻与现实的交融,思想实验往往无解,但幸运的是,现实总会给我们留一扇窗,我们要做理性人,更要做有心人。

图文:刘静宜 张红
通识教学部供稿